• <p id="j0ro3"><label id="j0ro3"><noframes id="j0ro3"></noframes></label></p>
      學校資訊
      高職通識教材究竟要什么“味”

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0-04-17瀏覽量:1971

          相比國內一流本科院校,高職院校通識課程及教材的開發(fā)才剛剛起步,存在著不少問題。一些教材冠以通識的標簽,實質上是傳統(tǒng)教材的復制或修補、組合,有的純粹開發(fā)成“十萬個為什么”的科普教材。那么,高職的通識教材究竟要有什么味道?換句話說,什么“味”的通識教材才靠譜?
      體現教材定位的“高、職、生”性

       

          定位是通識教育教材開發(fā)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,很多老師因拿捏不了它而導致高職通識教材出現兩個極端——或傳統(tǒng)教材的翻版,或初高中教材甚至科普讀物的翻版??梢哉f定位是通識教育教材開發(fā)的關鍵,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,即從“以知識為中心”的學科理念向“以學生為本”的通識教育理念轉變,需要平衡高職通識教育的“高等性”“職業(yè)性”及“學情性”。定位介于傳統(tǒng)教材與科普讀物之間,并根據各校具體生源情況(如3+2等)適當融入初高中內容及其他心智、人格、價值觀等非專業(yè)內容(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酌情選用)。綱舉目張,定位就是通識教育教材的“綱”,其選材、內容、結構及教材名稱等都是建立在定位這“綱”之下。此種定位要求高職通識教育教材,在運用通俗的語言、深入淺出地解析復雜知識或方法理論方面,要體現其普適性;在跨出狹隘的專業(yè)去拓寬學生視野方面,要體現其高等性;在培養(yǎng)學生“一以貫之”的能力以及對他們的創(chuàng)業(yè)、就業(yè)及事業(yè)啟示方面,要體現其職業(yè)性。

       

      突出題材的“廣博”性

       

          通識教育教材與專業(yè)教材不同,不追求知識的專門精深,選題宜廣不宜窄。現實中很多教師,限于自身的專業(yè)背景或興趣,在通識教育教材的題材選擇上往往定格在傳統(tǒng)的專業(yè)教育思維上。如教材《走進法國》,旨在讓學生了解法國社會文化,其意義顯而易見,但作為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則顯得“太窄”。從通識教育的性質上說,通識教育強調其非專業(yè)特色,是以素質教育為出發(fā)點,追求的是“文理工滲透”的教學思路。因此,通識教材的選題應體現跨越學科的“通識性”,題材的選擇上要“既見樹木,又見森林”,既要有知識的“點”,也要有知識的“面”。如將上述《走進法國》的選題,改為《走進世界》或《世界文化欣賞》,或《亞洲文化》《歐洲文化》等,而將“法國”“韓國”等內容作為其中篇章的內容,則教材知識范圍的廣博性和選題的思想性就更加充分了。

       

      強調結構的“松散”性

       

          過分注重教材理論體系的嚴密性、知識結構的系統(tǒng)性、完整性等,是通識教育教材結構普遍存在的問題。如某《中外民俗》教材結構涉及了服飾、飲食、居住、交通、農業(yè)等民俗,以及歲時節(jié)日儀式、游藝、宗教信仰民俗等,幾乎所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一個不少,每一章的內容也是按照邏輯關系逐層分解,從概念到理論滴水不漏。盡管教材層次清晰、結構完整,但教材結構上大而全,學科體系痕跡過重,由于僅限于某一學科,缺乏對其他學科知識的貫通,并且授課時間(往往是選修課)的局限,最終的教學只能是蜻蜓點水,真正的通識“味”難以顯現。如前所述,通識教育是培養(yǎng)素質高、有修養(yǎng)的“完整人”,強調對知識把握的“通透、全面”,追求的是學生發(fā)散性思維下的啟發(fā)性教育。由此可見,通識教育的教材特別是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教材,應顯著區(qū)別于傳統(tǒng)教材,在“廣博性”選題選材的基礎上應突出“松散性”結構布局特點,即章節(jié)之間相對獨立性,各知識點呈跳躍狀,關鍵知識領域重點掃描。也就是說,通識教育教材的結構“松散”,但形散神不散,知識的“點線面”仍具系統(tǒng)性。

       

       把握體例的“指向性”

       

          通識教育教材的體例存在以知識為本位、未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問題。如經濟學原理、管理學概論等教材,往往是以導論、研究方法、各種理論為序的“學術”體例,從一開始就讓人感覺深奧、晦澀。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決定了必須開發(fā)與其相符合的教材,通識教材的體例設計要符合高職學生的特質,“問題指向”體例設計具體表現在通識教材要有一條簡潔明了的教學主線,要站在學生“學”的角度,將原來的知識“闡述”變?yōu)榕c學習者的“對話”,使無聲的教材成為充滿體恤情感的“有聲”教材,從而使學生能夠自覺性地沿著教材“體例”逐漸進入到知識的王國。

       

            如某通識教材,體例上由篇、章、節(jié)構成,每節(jié)由“知識點—名人名言—故事案例—知識解析—思考練習”組成。每節(jié)開頭的知識點,簡明扼要地指出了本節(jié)所要學習的內容;知識點所對應的名人名言,深刻指出了知識的價值或所揭示的規(guī)律等;故事案例,讓學生對知識點所關聯的現象有感性認識;知識解讀,運用概念所指引的思維去思考等。由于該體例以問題開頭,運用啟發(fā)性思維,遵循的是“概念接觸—名言啟迪—故事案例啟發(fā)—原理學習—知識消化”教學路徑,因此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深度、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可以得到訓練。這樣的體例設計,問題指向,結構層次清晰,目標明確,可接受性強。由于所選故事案例都來自生活,使原本艱澀的知識理論變得通俗易通,在許多理所當然、一知半解之處尋出貫通的見識,學生可以在閱讀中體驗到其中的樂趣,收獲實實在在的成長。并且,文字由淺入深,用淺顯語言講清楚一個個知識原理,既闡明知識概念,又充分體現知識內涵,由此使學生形成科學思維方法。敘述時以學生的視角(如第一人稱等形式),把通識教材當做一個“讀者世界”,引導學生去認知、去探索。

       

      注重名稱的“噱頭”性

       

          通識教育的通識性還體現在教材的名稱上,“現代通識教育是充分體現生本理念,學生選學有充分的自由,學校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”。這體現的是一種對通識教育理念的認識取向。因此,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教材的取名要有“噱頭”,既要能夠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、引起學生學習或選課的興趣,又要“告知”這本教材或這門課程帶給學生的是什么。如傳統(tǒng)教材《應用文寫作》《經濟學原理》《法學概論》,分別改為《帶個“秘書”在身邊》《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》和《法律與人生——以案說法十五講》,名字新穎,學習目標明確,能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,讓學生有一探究竟的想法。“噱頭性”的教材名稱體現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,名稱說法的不一樣,也為編者在選材著書時內容拓展與挖掘帶來了新穎的角度。像《帶個“秘書”在身邊》,就關注了社會對學生的需求,厘清了哪些是學生最需要的能力等,教材按照學生“進入校園—即將離開校園—進入職場—成為社會一員”的思路設計教材結構內容,使學生從學校到職場、社會都有一個“秘書”伴隨在身邊,培養(yǎng)學生校園、職場及社會的人生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可能用到的諸多文書技能。

      欧美,日韩高青综合在线一区二区,婷婷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,永久在线黄色网站,亚洲美女在线免费视频
    1. <p id="j0ro3"><label id="j0ro3"><noframes id="j0ro3"></noframes></label></p>